教養應該愈走愈順遂,而不是孩子愈大愈疲累
剛當新手媽媽時,因為沒有經驗與追求完美的心魔,加上懷孕安胎的辛苦與經濟壓力的考量,曾經讓我不想再生育第二個孩子。還好先生堅持想要第二個孩子,才讓我在自信與自我成長中,感受到享受成為母親的成就與快樂。
現在教養文章滿天飛,隨時可以看到不同論調與觀點的文章相繼出現,好像大家說得都有道理,但互斥的做法與想法,卻常常讓爸媽既焦慮又擔心,到底這樣教孩子是幫他﹖還是會害了他﹖
兩個兒子現在分別就讀國二、高一,是很多家長聞之色變的青春期孩子。有些家長回頭看,覺得嬰幼兒時期的孩子跟青春期的孩子相比,簡直是小巫見大巫,原來那時的孩子真的是天使,青春期的孩子才是惡魔。
真的是這樣嗎﹖那個跳躍在冰山與火山之間的孩子,到底是惡魔﹖還是精靈﹖
教養孩子,應該愈走愈順遂,而不是孩子愈大愈疲累。
孩子走向青春期會反抗父母,除了宣示自己的獨立性,更重要的是證明自己在長大。如果孩子在長大,父母卻不跟著孩子做調整,當然會覺得孩子很叛逆、很不聽話、很不可愛、很不懂感恩,甚至很可惡。但是這到底是孩子的問題,還是父母的問題呢﹖當孩子的成長已經跳到下一個階段了,父母還能用舊有的規章去審視與檢核嗎﹖
孩子會長大,父母自然要隨著孩子成長的變化,調整自己的做法與心態,不能一直用舊劇本,來要求現在已經成長的孩子還是要照樣演出,這太不切實際了﹗
回想一下幫孩子拍照的情景,當孩子還是嬰幼兒時要幫他們拍照,不用你教,孩子們自己就會不停的變化姿勢讓你拍,還會搶著看你拍得好不好,那時的他們真是可愛。但是現在,當你拿著手機或相機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,他們往往是說不要拍啦﹗不但語氣不好,甚至還可能送你一個白眼。你撿拾起碎了一地的玻璃心,要把它變成武器刺向孩子,大罵孩子狼心狗肺不懂感恩與報恩嗎﹖
孩子會長大,父母要跟著變化。要知道尊重孩子的獨立性與隱私權,要處理跟孩子相關的事情時先詢問一下孩子的意願,成長中的孩子是可以商量的,但不是可以武斷控制與干涉的。
親子是有緣生活在一起共同學習與成長的家人,而不是相互討厭和彼此折磨的仇人。
良好的生活習慣,可以讓教養收事半功倍之效。面對青春期的孩子,父母說得愈多,會讓孩子愈容易反感,父母自己要做到身教,也要留空間與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思考。
生活總是這樣,沒有永遠的美好與順遂,一如教養孩子沒有永遠的理所當然。但是,當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後,那就像是人生的定心錨,即便孩子長大到青春期偶爾會有抗議與挑釁,還是可以很快的讓家庭生活步驟穩定下來,讓孩子把能量用在培養自己的能力與實力上面,而不耗費在反抗父母。
快要月考了,我詢問高一的長子:「開學到現在,在學業上有覺得辛苦的地方嗎﹖」他說:「生物好像變難了﹗」
我說:「那要安排時間做複習,如果有不懂的地方,要提問尋求幫忙,跟老師或同學討論,只要沒有不懂的學習小洞,慢慢都會學會的。」
臨睡前他說:「原來生物也沒有很難﹗我今天不知道要小考,所以生物考不好﹗剛才複習完後才發現其實並不難﹗」
我說:「現在學的東西會變得愈深與愈廣,一定要安排時間複習,才可能記得住﹗小考沒考好,就是讓你發現還不懂得的學習小洞在那裡,只要補起來就好﹗如果有需要幫忙的地方,就告訴媽媽,晚上要好好睡覺唷﹗」我摸摸他的頭,讓他感受到媽媽與他在一起的支持與力量。
孩子成長到青春期,自己也經歷過很多的事情了﹗不管是學業還是人際相處,總是有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挫折,有時從他們自己成功面對挫折的經驗中去提取能量療癒自己,勝過你跟他分析一些大道理。我們不能幫孩子讀書,但是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我們跟他在一起,我們是一家人。
「我們是一家人」,「我們在一起」這個信念,會讓家人互相幫忙與支援;會讓家人互相欣賞與合作,這是在我的書《優雅教養:傾聽、陪伴、愛,教你解讀孩子的心》一直在傳遞的信念。當家人可以感受到我們是一家人,我們在一起而可以好好相處與溝通時,就可以一起解決很多問題。
教養,應該愈走愈順遂,而不是孩子愈大愈疲累,父母必須安定自己的心,才可以讓家變成孩子的避風港,讓生活中的好習慣成為親子的定心錨。隨著孩子的成長與茁壯,孩子需要的只是父母的信任與支持,而不是無微不至的叮嚀與照顧,他才可以放開束縛,開放性的成長。祝福每個家庭都找到幸福的相處模式﹗